農業世界雜誌 第264期﹝2005年8月﹞頁112-115。
《詩情蟲語》 何所之
蟬聲滿樹頭﹝一﹞
「蟬」的台灣閩南話俗稱是「暗晡蠐」。台灣各地有不同版本的「暗晡蠐」兒歌,我們南部鄉下流行的是:「暗晡蠐,哮咧咧,哮要嫁;嫁何位?嫁竹頂。竹頂無搓圓,嫁海墘。海墘無綠豆,嫁海鷗。海鷗處處飛,嫁西瓜。西瓜人愛台﹝殺﹞,嫁秀才。秀才秀言語,嫁老鼠。老鼠鑽入孔,嫁魚翁。魚翁愛釣魚,嫁蟾蜍。蟾蜍愛吃蚊,嫁水桶。水桶要貯水,嫁著一個癩哥鬼!」隨著版本的不同,蟬姑娘嫁來嫁去,最後或是嫁著一個癩哥鬼、或嫁乞食、或嫁著一個老秀才,甚至於嫁賣雜貨,而「賣雜貨搖鈴瓏鼓,出門看查某。」總而言之,蟬姑娘到頭來還是沒嫁到好丈夫。
小時候住在枋寮鄉下,每年一到夏天芒果快要成熟的時候,我們就結夥在樹下,一邊唱著「暗晡蠐,哮咧咧,哮要嫁;……。」一邊在樹下循聲覓蟬。捕蟬之前,要先刮一小塊芒果或柚子樹皮上的黏汁,黏貼在細竹竿的末端。握著竹竿抬頭仰望找蟬,然後對準蟬身「點」下去,把蟬黏住。此時被逮捕的蟬,「吱─吱─」地發出驚駭叫聲,附近的蟬也多聞「聲」飛逃。我們就轉移陣地,到另外一棵樹下去尋覓。
蟬的生活史
蟬屬於同翅目的蟬科,是水稻黑尾浮塵子的近親、褐飛蝨的遠親。水稻縱捲葉蟲、水稻二化螟蛾、蔬菜小夜蛾、柑桔潛夜蛾、蕃茄夜蛾和紋白蝶等鱗翅目的昆蟲,以及水稻水象鼻蟲和其他屬於鞘翅目的昆蟲,發育過程有卵、幼蟲、蛹和成蟲四期,屬於「完全變態」。蟬、浮塵子和飛蝨等同翅目的昆蟲,經過的是卵、若蟲和成蟲的「漸進變態」,沒有幼蟲。成熟的若蟲除了尚未有羽翅及生殖器官之外,與成蟲的形體頗為接近。蟬的若蟲期相差很大,有短到一年左右的,也有長達十七年之久的。根據日人牧茂市郎1921年的研究報告,台灣紅蟬的若蟲期是兩年。這些長久蟄伏地下的若蟲,以刺吸式口器像雌蚊吸血那麼樣,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,經過五個齡期之後,再以成熟若蟲現身地表。
羽化的前幾週,成熟若蟲開始挖掘通往外界的隧道。羽化之夜,若蟲在日沒沉西之後離開地洞,蹣跚地爬到附近的植物上停歇。接著蟲體從頭、胸背方開始縱裂,一會兒,乳白色、柔軟的成蟲便從裂縫處出現,以腳緊抓若蟲殼慢慢掙扎之後,才把身體掙脫出來。若蟲的殼稱「蟬蛻」或「枯蟬」。脫殼羽化後,要過一段時間,甚至幾天翅變硬了,體色也變了,才成為一隻能飛能叫的成蟲。蟬羽化期多在夏季,所以王昌齡的〈塞下曲〉﹝一作〈塞上曲〉﹞詩云:「蟬鳴空桑林(一作桑林間),八月蕭關道。」詩人描寫塞外的景色,也用蟬鳴空林來表現出羈旅遠遊者惆悵迷茫的心境。
成蟲只活幾個星期。雄蟬後胸腹板兩側伸長成鱗片狀的音蓋,在腹基部形成發音器,故昔稱「蟬以脅鳴」。雄蟬的音蓋,因種類而異,有縱長形﹝如蚱蟬﹞、幅廣形﹝如蟪蛄﹞和小鱗片形﹝如螗蜩﹞三類。雌蟬在同一位置只有聽器,謂之「啞蟬」。南北朝陶弘景在他的《神農本草經集注》裡說雌蟬「不能鳴」,是對於蟬此種習性的最早記載。雄蟬叫聲,喧噪貫耳,有些種類的蟬鳴可遠傳一哩外。有人引用李商隱的〈涼思〉詩句「客去波平檻,蟬休露滿枝。」來佐證「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將至,蟬鳴則止、蟬唱暫休。」其實李義山描述的是初秋夜晚的愁思。訪客已經離去,他孤身獨坐時,發現夜晚池塘水漲平了欄檻,清露掛滿樹枝,蟬也早已停止噪鳴,此時更加引起詩人秋思綿綿的悲涼情味。不過此處的「蟬休」,與朝露或大雨無關。
雄蟬常聚集在一塊「高歌合唱」,來招引雌蟬。當雌蟬聞聲而至時,博得青睞的雄蟬就一邊接近雌蟬、一邊發出「求愛聲」。雌蟬則以顫動翅膀來示意,接受雄蟬的「求婚」。交配之後,雄蟬相繼死亡,數週來高吭急促的蟬聲,這才逐漸平息。不會鳴叫的雌蟬,開始用產卵器在嫩枝條上,切一連串Y形的縫產下卵粒。雌蟬產卵既畢,也隨即「香消玉殞」。四至十週後卵孵化,第一齡若蟲便徐徐爬下枝幹,或從枝幹「飄」下來,鑽入土中,開始過漫長的若蟲期。
美洲獨有的週期蟬
去年五、六月間,美國東部的喬治亞、田納西、肯塔基、伊利諾、印地安納、密西根、俄亥俄、北卡、維吉尼亞、西維吉尼亞、馬里蘭、德拉瓦、新澤西、賓州及紐約等15州和華盛頓特區的居民,見識到全世界最大的「蟲口」爆發,到處有成千上萬的蟬出現,密度曾經有高達每英畝一百五十萬隻的記錄!這些蟬從早到晚「哮咧咧」,叫聲可遠傳一哩外。這種一吋半大的蟬,全身漆黑,頭上有一對大而鮮紅的眼睛,所以媒體上向來以「老紅眼兒又來了!」的標題來報導此種蟬的來臨。蟬類的若蟲期,通常是1-5年間。可是「老紅眼兒」的發育期間頗長,若蟲期長達17年,故名「十七年蟬」。除了「十七年蟬」之外,美國還有發育期也長達13年的「十三年蟬」,兩者通常合稱「週期蟬」﹝Periodical cicada﹞,屬於同翅目蟬科裡美洲獨有的Magicicada屬。
「週期蟬」的生活史這麼長,每次又數以萬計地同時出現,這是動物界獨一無二的現象,也是牠們得天獨厚的種族繁衍的條件。雖然美國有一種專門捕蟬的胡蜂﹝俗稱Cicada
Killer﹞,但是雌蜂每次也只能螫一隻蟬,使牠麻醉,還得「抱」牠回地下洞,在蟬的身上產個卵,把洞室封閉之後才繼續捉,所以「治蟬效率」很低。真正大肆捕殺「週期蟬」的,倒是蛇、鼠、鳥、蛤蟆,甚至於貓、狗等動物。不過「週期蟬」這種「不出則已,一出上萬」的策略,讓捕食者一下子怎麼吃也吃不完,造成「過飽現象」,而對「週期蟬」倒足了胃口。再者,因為這種「食物」只有每隔13或17年才出現一次,而且不久就又隱匿地表,所以捕食者本身的數量,也無法配合地相對增多,來掠取如此眾多的「週期蟬」。試想那一種動物,能依靠隔那麼久才出現的食物果腹,而能生存?所以自然界裡,一向沒有專門捕食「週期蟬」的天敵。不過倒是有一種團孢霉屬(Massospora)的蟲生真菌 Massospora cicadina,專門寄生「週期蟬」的若蟲,而且代代傳染。這可能是導致有些地方的「週期蟬」,早已相繼絕跡的主因。在中國,蟬的若蟲為菌類寄生,長出角狀子座體 (stroma),不能羽化而死亡者,稱為「蟬花」或「冠蟬」。蟬花可入藥,據說有治小兒驚癇症的功效,蟬蛻亦有同效,且能止瘧疾。
雖然到處都是「十七年蟬」,但是牠們既不咬人也不螫人。蟬的那種由四根長針所構成的刺吸式口器,只適於穿刺植物組織吸取汁液。雌蟬的產卵器,也只用在嫩枝條上切縫產卵。牠們也沒有毒,更不會傳染疾病。不過太多蟬集中在樹上刺吸汁液或切縫產卵,小樹還是無法承受這種創傷,會導致枝條折斷過多而死。至於在地下的若蟲,雖然為數相當可觀,因為生長極其緩慢,每次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時「胃口很小」,對樹的傷害,是微不足道的。
圖一:正在脫殼的「十七年蟬」。
圖二:剛脫殼不久的「十七年蟬」。
圖三:「十七年蟬」成蟲。
圖四:正在交配的雌﹝左﹞、雄﹝右﹞「十七年蟬」。﹝Nebraska大學昆蟲學系Leon Higley博士提供﹞
圖五:「十七年蟬」雌蟲正在穿刺植物組織吸取汁液,並且露出針狀產卵器,準備產卵。﹝Lester Wayne Daniels先生提供﹞
圖六:小橡樹上掛著因為「十七年蟬」產卵而折斷的枯萎枝條。
農業世界雜誌 第265期﹝2005年9月﹞頁88-92。
《詩情蟲語》 何所之
〈蟬聲滿樹頭〉﹝二﹞
中國蟬的種類
中國古人對蟬早有研究,殷墟甲骨上已經有蟬字,銅器也有蟬形的飾紋。蟬可能也是殷代富貴人家所喜愛的珍貴食品,並且是用來祭拜祖先的東西。所以不但食具上刻有蟬紋,還把玉雕刻成蟬琀,讓先人含在口裡。周代及漢代古墓中出土的玉、石蟬琀,都具有蟬的眼睛、口器和聽器的形象。東漢王充撰《論衡‧無形》篇云:「蠐螬化為復育,復育轉而為蟬。」所以蟬的地下若蟲,古稱「蠐螬」,出地羽化前的若蟲,稱「復育」。不過現代昆蟲學家,將金龜子的幼蟲總稱為「蠐螬」。古人夜以火取蟬,稱為「耀蟬」。《荀子‧致士》篇云:「耀蟬者,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。」清王先謙《集解》曰:「火必明而後蟬投焉,蟬以陽明為趨也。」可見古人早就利用蟬的趨光性來捕蟬。據宋代陶穀撰的《清異錄》記載,唐代長安人有賽蟬的風俗。他們聚蟬較鳴,以久暫為高低,稱爲「仙蟲社」。
蟬,俗稱「蜘蟟」或「知了」,古稱「蜩」。《詩經》裡〈豳風‧七月〉便說:「四月秀葽,五月鳴蜩。」﹝四月遠志結了蒴果,五月知了叫個不停。﹞;又〈小雅‧小弁〉有:「菀彼柳斯,鳴蜩嘒嘒。」﹝葉兒茂密的柳樹上,蟬兒唧唧唱個不休。﹞;而〈大雅‧蕩〉亦載:「如蜩如螗,如沸如羹。」﹝飲酒呼號聲如蟬鳴,笑語沓沓如羹如沸湯。﹞;好用寓言的莊子也在〈逍遙遊〉提及「蜩與學鳩笑之。」這些古文中的「蜩」,就是指「蟬」,可見「蜩」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名詞。漢代的揚雄《方言》,依照蟬在各地的方言,將牠們歸納為九類。可惜形態記載簡單,無法逐一考證。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裡,將「蜩」分為:馬蜩、螗蜩、蜋蜩、茅蜩、寒蜩數種。
蟬大約有一千五百種,分佈於溫帶、亞熱帶和熱帶。依據周堯、雷仲仁等人1997年整理的《中國蟬科志》,中國已知種類達227種,最大的是「蚱蟬」﹝體長40-48毫米﹞。此蟬大多數棲息在楊柳上,夏月鳴聲甚大而單調。明末的張潮在《幽夢影》裡說:「植柳可以邀蟬」,所邀的諒必就是蚱蟬吧?入藥用的蟬蛻,一般用此蟬之殼。此外,喜晝間集體合唱,鳴聲作長吱的是「赭蟟」;喜歡傍晚或清晨合唱,鳴聲雄壯的是「夏至蟟」;秋季晝間,鳴聲如鳥的是「黑蛁蟟」,也叫做「寒蟬」。還有那五、六月間從早到晚,作「吱─吱─」鳴叫聲的「蟪蛄」,以及七、八月,晝鳴夕刻不鳴,音如「鳴鳴鳴─」的「鳴鳴蟬﹝蛁蟟﹞」。﹝注:取自蔡邦華1956《昆蟲分類學‧上冊》頁266。﹞「春蟬」棲松林,只發生於早春。「紅娘子」又名「紅蟬」,清晨棲草間,動作遲鈍,容易捕獲。至於那分佈全中國,深秋鳴聲凄急的,就是歷代詩人筆下的「寒螿」。
台灣從初春到秋末,都可以聽到各種蟬的鳴叫。根據陳振祥的《台灣賞蟬圖鑑》﹝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﹞記載,台灣已經有記錄的蟬種類有21屬59種(4種新種)。該書是台灣第一本賞蟬圖鑑,收錄52種蟬的生態資料及珍貴圖片,並附有41種蟬聲的CD-ROM光碟,是作者觀察及拍攝台灣蟬類,長達八年的精心傑作。
蟬是「至德之蟲」
在《伊索寓言》中〈螞蟻和蟬〉的故事裡,把蟬寫成夏天一味玩樂,好逸惡勞的懶惰蟲。等到冬季,向勤勞的螞蟻乞討不到食物,只好挨餓。中國古人可沒這麼說!
漢末的曹植在〈蟬賦〉中讚揚「蟬」說道:「唯夫蟬之清素兮,潛厥類乎太陰。在盛陽之仲夏兮,始遊豫乎芳林。實澹泊而寡欲兮,獨怡樂而長吟。聲皦皦而彌厲兮,似貞士之介心。內含和而弗食兮,與衆物而無求。」晉朝傅玄的(蟬賦)也對「蟬」讚不絕口地說:「美茲蟬之純潔兮,惠陰陽之微靈。……及無爲而自得兮,聆商風而和鳴。」晉人陸士龍的〈寒蟬賦〉中說,昔人稱讚雞有五德﹝筆者注:即「首戴冠者文也,足搏距者武也,敵在前敢鬥者勇也,得食相告仁也,守夜不失時者信也。」五德﹞,而寫賦歌頌。他認為其實蟬也「才齊其美,獨未思之,而莫斯述」罷了,陸士龍接著替蟬說項:「夫頭上有蕤,則其文也;含氣飲露,則其清也;黍稷不享,則其廉也;處不巢居,則其儉也;應候守常,則其信也;加以冠冕,取其容也。君子則其操,可以事君,可以立身,豈非至德之蟲哉!」所以古人心目中的蟬,是志行高潔耿介之士的象徵,不是《伊索寓言》中好逸惡勞的懶惰蟲。可見中、西方對蟬的觀感,可說是相去懸遠了。
詩情蟬語
蟬向來是詩人騷客吟詠的題材,《御定全唐詩》裡就有953首詩提到蟬。雄蟬之所以叫個不停,是為了求偶,達成繁衍後代的使命。牠們因為種類的差異,而會發出各種不同的叫聲。可是蟬聲在不同時刻、不同心態以及不同的人物聽來,卻有截然相異的情趣和反應。
岑參〈送魏升卿(一作叔虹)擢第歸東都因懷魏校書陸渾喬潭〉詩云:「搖鞭舉袂忽不見,千樹萬樹空蟬鳴。」詩人將場景拉回送別之時,只見被送別的人提舉袖子揚起馬鞭,一會兒便離去無蹤。他獨自站在那裡,只聽見從眾多樹木傳來的蟬鳴聲,不禁生起淒涼之感。去年「十七年蟬」在美國東部出現時,可真是「千樹萬樹夏蟬鳴」。不過一個多月蟬聲的「疲勞轟炸」,大多數居民也開始覺得心煩了。晚唐許渾〈咸陽城西樓晚眺〉(一作〈咸陽城東樓〉)詩云:「鳥下綠蕪秦苑夕,蟬鳴黃葉漢宮秋。」咸陽本來是秦漢兩代的故都,可是人事滄桑,曾幾何時,舊時的禁苑,當日的深宮,如今已經是「鳥下綠蕪」、「蟬鳴黃葉」,一片衰落淒涼了。孟浩然〈秦中感秋寄遠上人〉詩云:「日夕涼風至,聞蟬但益悲。」孟襄陽在長安落榜後,流落秦中,窮愁潦倒,蟬的叫聲,更助他悲傷的情緒。唐張仲素〈秋閨思〉詩云:「碧窗斜月藹深暉,秋聽寒螿淚濕衣。」思婦一覺醒來,祇見斜月透過碧窗照到床前,心頭本來就已無比寂寞。那寒蟬的悲鳴,更使她不禁淚下如雨。
得到唐太宗屢次稱讚的虞世南有「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詞、書翰」五絕美號,他的〈蟬〉詩云:「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」古人認為蟬鳴是藉秋風之力,才那麼響亮。虞世南認為是「居高」,而非「藉秋風」。虞伯施托物言志,而帶有自況的意味。駱賓王因為上疏論事,觸怒了武則天而遭誣陷,以貪贓罪名下獄。他在獄中聽到秋蟬高唱而作的〈在獄詠蟬〉詩云:「霧重飛難進,風多響易沉。」即借蟬來比喻自己,因為環境惡劣﹝「霧重」﹞,才能無從施展﹝「飛難進」﹞,小人讒言﹝「風多」﹞,直言難達天聽﹝「響易沉」﹞。蟬鳴在駱賓王聽來,竟成了患難呼聲!李商隱的〈蟬〉詩云:「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。」李義山因為受牛李黨爭影響,抱負難申,所以借蟬自喻清高而貧困難飽,怎樣自辯也是無人理解,是滿腹牢騷與無奈。
梁朝詩人王籍,存詩不多。他因泛舟若耶溪,觸發歸思之情,而有〈入若耶溪〉詩中的「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。」二句千年絕唱。「蟬噪林」應該是喧囂的,但是真的靜寂無聲,反而不覺其靜。倒是眾蟬的單一鳴噪,才更加映襯出山中悠閒靜謐的氣氛。王維〈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〉詩云:「倚仗柴門外,臨風聽暮蟬。」即用無所事事的動作,表達傾聽秋蟬鳴叫的心態:是聽,是無物、無我、無心的聆聽,讓詩人的清閑和悠然,躍然紙上。
五代李珣〈浣溪沙〉詞云:「紅藕花香到檻頻,可堪閒憶似花人。舊歡如夢絕音塵。翠疊畫屏山隱隱,冷鋪紋簟水潾潾,斷魂何處一蟬新。」陣陣荷花清香,不時飄進廊檻,竹蓆的竹紋有如水波清澈,給人帶來一絲涼意,李秀才由不得想起所愛的人。可是舊歡已成夢幻,如今「山隱隱」、「水潾潾」,「似花人」再也不會來了。在傷心絕望中,突然聽到一聲蟬鳴,使詞人不得不面對炎夏悠悠、日長難度。
宋神宗元豐五年﹝1082﹞,蘇軾作詩文諷喻新法,被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。〈鷓鴣天〉詞是他當時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,上片開頭兩句:「林斷山明竹隱牆,亂蟬衰草小池塘。」由遠而近,寫出林、山、竹、牆、蟬、草、池塘七種景物。雖然「亂蟬衰草」寫的夏末秋初的景色,卻若隱若現地表現出蘇東坡身為「罪官」,才能無從施展,那種失意的心境。
宋趙彥端的〈點絳唇‧途中逢管粹〉下片是:「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無據,寒蟬鳴處,回首斜陽暮。」他鄉遇故知本是快事,但想到自己已是旅人,卻又送走了另一位旅人,最後反而沒人送自己,只得獨自行進。這種難以言喻的愁苦,只有用淒切的寒蟬鳴聲和暗淡的夕陽餘暉來形容。陸游〈烏夜啼〉詞下片云:「弄筆斜行小草,鉤簾淺醉閑眠。更無一點塵埃到,枕上聽新蟬。」陸放翁罷隆興通判後,入居山陰﹝今紹興﹞鏡湖之濱。受到村居生活的陶冶,心情比較寬暢。他醒時「弄筆斜行小草」,淺醉閑眠時,掛起簾鉤迎涼。因為心地「無一點塵埃」所以能夠體味到「枕上聽新蟬」的欣趣。
宋孝宗淳熙八年﹝1181﹞冬天,辛棄疾被奸佞中傷、彈劾而罷官後,居江西上饒。他的〈西江月‧夜行黃沙道中〉描寫黃沙嶺道上的景物,上片:「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」徐徐涼風加上夜間的蟬聲,令人感到特別清幽。宋姜夔的〈惜紅衣〉借景寄懷,上片云:「高柳(一作高樹)晚蟬,說西風消息。」此時從高大樹上傳來的蟬聲,已經不像夏天那麼高吭急促,而是低聲長叫地訴說著秋風將至的消息,寓意著詞人淒然以悲的心事。宋代樂史撰《太平寰宇記》說:「齊女怨王而死,尸變為蟬。」給蟬一個悲淒的身世。本來蟬鳴很難斷言就是哀怨之聲,但聽在身經南宋覆國之變的王沂孫耳裏,就在他的〈齊天樂‧蟬〉道出:「一襟餘恨宮魂斷,年年翠陰庭樹。乍咽涼柯,還移暗葉,重把離愁深訴。」認定了齊女自化為蟬之後,每年都隻身在庭中綠樹上鳴叫。她忽而在清涼的枝柯上嗚咽,忽而移到繁葉深處,再次把離愁深深泣訴。詞人接著在整首詞裡,通過蟬的歷盡滄桑之變,傾訴了遺民亡國之慟。明末清初王夫之的〈蝶戀花‧衰柳〉,句句寫秋來柳衰比喻明朝國祚難復,最後以「夢裡鵝黃拖錦線,春光難借寒蟬喚。」收尾。詞人懷念柳樹在春天美好之姿,在夢境中,但見鵝黃嫩綠的柳絲,拖著像錦線似的長條搖曳。可惜如今棲息在秋天凋零、殘敗柳樹上的寒蟬,再也喚不回過去的春光了。這兩句詞寫得真美,蘊含著對故國的無限懷思,以及美好時光再也無法喚回的傷痛。
詠蟬詩詞之作,或運用比興的方式來借物寓意,或採用賦體,刻劃入微、生動逼真地來描述。以「新巧、諧謔、不避淺俗」著稱的宋朝楊萬里,卻從詩人「聽」的角度來描寫蟬。他的〈聽蟬八絕句〉之一云:「一隻初來報早秋,又添一隻說新秋。兩蟬對語雙垂柳,知鬥先休鬥後休?」描述聽蟬者期待蟬聲停止的心理。這種落筆格調,沒有比興體那麼主觀,也不像賦體那麼客觀,別具情趣。
張潮的《幽夢影》說道:「春聽鳥聲,夏聽蟬聲,秋聽蟲聲,冬聽雪聲;白晝聽棋聲,月下聽簫聲,山中聽松聲,水際聽欸乃聲,方不虛此生耳。」今夏,當您聽到蟬聲時,您的感受又是如何呢?
圖片說明
圖七:台灣蘭嶼的紅腳黑翅蟬。﹝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楊曼妙博士提供﹞
圖八:作單調長吱聲鳴叫的台灣蘭嶼草蟬雄蟲,後腳與翅之間有盾形的音箱蓋。﹝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楊曼妙博士提供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