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

翠玉白菜

2015年6月5日Passage 湃思紀  轉載
http://passage.life/2015/06/jadeite-cabbage-with-insects/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〈翠玉小白菜〉上的螳螂

        被媒體封為故宮博物院「鎮院之寶」的〈翠玉白菜〉,2014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,而驚豔東瀛。除了這名氣響噹噹的〈翠玉白菜〉之外,故宮另藏有二件白菜造形的玉器,及浮雕白菜圖案的筆筒。因為〈肉形石〉2014年9月30日起至10月23日出借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,這三周多,故宮就以「三顆白菜加一筆筒」的模式,展出白菜家族玉器。故宮器物處科長張麗端女士,還特地為此特展撰有專文〈獨特而非唯一——翠玉白菜與其他〉(詳見《故宮文物月刊》379期,2014年10月,頁100-105。)

      〈翠玉白菜〉上的兩隻昆蟲是蝗蟲與蟈蟈:雖然此蝗蟲難以確定是飛蝗,但可以故且依《詩經》原義,當作寓意多子多孫;至於蟈蟈是自康熙時起,清宮設宴時用以侑酒助興的鳴蟲,便不能和蝗蟲一併解釋為象徵多產。對此,筆者已撰文詳加說明,以免以訛傳訛(http://anntw.com/articles/20140716-hkik

      〈翠玉小白菜〉也有一隻蟲,是螳螂。為什麼工匠總愛在白菜上雕蟲呢?據台灣某日報引用某位文物專家的解釋:「白菜上面有蟲,不但呈現生命的活躍律動,以及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意念,也是為了祝福當時的王妃子孫綿延。」只是螳螂在中華文化中能否和螽斯般,可用以祝福他人多生子嗣,筆者並非研究文物的學者未敢置喙;不過願冒「吹毛求疵」之嫌,從昆蟲學觀點指出〈翠玉小白菜〉上這隻螳螂雕蟲的瑕疵。

      一如其他昆蟲,螳螂(圖一)有足三對,不過螳螂的前足呈鎌刀狀,腿節和脛節內側具有一排尖刺,在捕食時能牢牢抓住獵物。中、後足細長,適於步行。〈翠玉小白菜〉上所刻的螳螂,其三角形頭下可見鎌刀狀前足一對,可是身上明顯可見尚有足三對,這隻螳螂總共竟有四對足。(詳見:張麗端〈獨特而非唯一——翠玉白菜與其他〉圖五-1及網路附圖
http://antiquities.npm.gov.tw/getCollectionImage.aspx?ImageId=168354&r=22260145502

     像這種不合乎昆蟲學常識的錯誤,古畫中亦不乏其例(詳見:洪章夫〈絮語古畫中的昆蟲〉《故宮文物月刊》2012年10月第355期,頁80 - 87。)蜻蜓停息或飛翔時,細長的腹部都是筆直,以保持平衡。即使是雌蟲「點水」產卵時,腹部也只下垂片刻。只有交配時,雌蟲才將腹部向前伸,把位於腹部第八、第九節之間的生殖器,對準雄蟲第二腹節腹面的副生殖器,達成授精(圖二)。可是清.王武「摹古花卉」十二幀之十〈海棠藍菊〉畫的蜻蜓,卻腹部向前彎曲,在空中飛翔而不失去平衡(http://painting.npm.gov.tw/getCollectionImage.aspx?ImageId=583959&r=71568416801)。

     另外,古畫未必皆有題款,亦見因後人的題跋以致題錯畫題的。清.楊大章的〈稻穗螳螂〉無題款,畫的是蝗蟲,不是螳螂。(http://painting.npm.gov.tw/getCollectionImage.aspx?ImageId=587393&r=26326538788) 此誤識或來自乾隆戊子對此畫的御題詩文,而云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八月西風稻熟時,偏蟠長穗夥纍垂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螳螂本不為舉吻,也自欣緣倒下枝。

此詩題目既是〈稻穗螳螂〉(《御製詩集》三集,《文淵閣四庫全書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86年,卷77,頁1306-1523),後人就將錯就錯以〈稻穗螳螂〉稱此畫。



圖一:寬腹螳螂(林義祥先生提供)



圖二:蜻蜓雌(右)雄(左)連成環狀交配(荷蘭Vrije 大學Cor Zonneveld教授提供)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