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

中國盆景藝術


世界周刊 2003/11/30專題報導
 

中國盆景藝術     /何所之
    小時候住在台灣鄉下,每次看到祖父在照顧他的榕樹盆景,我就一昧憧憬著,有一天自己也能養盆景。三十多年前負笈來美深造,漂泊四方,二十年前定居馬里蘭州之後,才加入洋人的Bonsai Club,開始學習培養盆景,以了宿願。幾年之後,更約了數位華人盆景同好成立「美華盆景社」,每個星期日下午,利用孩子們在上中文課的時候,大家聚集在學校,一起切磋琢磨研討盆景藝術。
源遠流長的中國盆景
    盆景是「以植物、山石等為素材,運用縮龍成寸、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,和特殊的園林栽培技術,將其細緻加工,精心佈局和培養,在盆中再現大自然神貌而創成」﹝胡運驊著《中國盆景》﹞的藝術品。中國盆景源遠流長,據考證約始於唐代。不過從資料分析其發展,很可能是先有盆栽,再從盆栽的基礎上發展為盆景。
    至於盆栽的由來,大約可以追溯到六、七千年前的原始時期。1977年,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,發現了一塊刻有五葉紋圖案的陶器殘塊。這株像似萬年青的植物,就種在一個長方形的容器裡。根據考古學家的測定,餘姚地區的河姆渡遺址,約為西元前四千八百多年。可見在距今六千八百多年前的中國,已經有人開始用盆缽種植花草。
在河北望都發掘的東漢古墓壁畫中,有一幅畫,繪有一具栽著六枝紅花的圓盆。此陶質圓盆的盆口外展成卷沿,有如現代種花用的瓦盆。盆下還配有方形几座,儼然具備盆景藝術「一樹、二盆、三几架」的形象,可說是中國盆景藝術的雛型。
    晉代詩人陶淵明任彭澤令時,因不甘為五斗米折腰,賦《歸去來兮辭》而歸隱故鄉,過著田園生活,那時栽培菊花和芍藥已經盛行。不過臺灣有位作者,談到「盆栽歷史」時說陶淵明:「所作讚美野菊文章中已起用『盆栽』二字,這也是世界上『盆栽』一詞出現最早的記載。陶淵明正是華南盆栽的創始人。」「盆栽」一詞出自靖節先生之說,流傳已久。可是筆者遍查他的詩文﹝逯欽立校注《陶淵明集》和方祖燊著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》﹞,均無提及「盆栽」一詞。因為有些殘篇的詩文在陶淵明集裏是不收的,所以托友人黃東陽博士代查嚴可均輯《全晉文》的陶淵明部份,結果也沒有陶淵明栽種盆菊的文獻資料。有一首偽作陶詩叫《問來使》,詩句是:「爾從山中來,早晚發天目。我屋南窗下,今生幾叢菊。薔薇葉已抽,秋蘭氣當馥。歸去來山中,山中酒應熟。」似乎是說陶潛由山中移種花卉至園中,亦未明指種在花盆裏。
    落款爲「陽翟道子吳道玄,開元九年仲春二月望日」的《陶淵明賞菊圖》,圖中繪七個人物在欣賞山水秋色,遍地秋菊,另外還有幾盆盆栽菊花。但是此畫是明代仿品,而且菊花的栽培,是到宋代才從地栽發展到整形盆栽。陶淵明的院子裡雖然「秋菊盈園」﹝《九日閒居序》﹞,他也只是「采菊東籬下」﹝《飲酒》﹞而已,並沒有將菊花種在盆子裡。所以「盆栽」一詞出自陶潛之說,應該是訛傳而已。
    1972年,在陜西乾陵出土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的墓道壁畫中,有一個男裝侍女雙手捧一具黃色淺盆,盆中有小樹和山石。可見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的「盆景」素材,已經不只限於植物。到了宋代,更配以景物,但是大多用「樹石置之盆盎間以觀玩」的語句來表示,尚未有專有名詞。降至元代,高僧韞上人雲遊四方,出入名山大川,所製作的「些子景」,把大自然的美妙景觀,精縮於小盆盎之中,風靡一時。「些子」就是小型之意,元末回族詩人丁鶴年,在《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》詩句裡,描述「些子景」雖然咫尺盆內,卻氣象萬千。到了明代,盆景稱為「盆玩」或「盆景」,當時還有一些專著問世,如屠隆的《考槃餘事‧盆玩箋》、文震亨的《長物志‧盆玩篇》、王象晉《群芳譜》中吳初泰的《盆景》、林有麟的《素園石譜》等。盆景於文人間的風行,可見一斑。明朝吳縣人王鏊的《姑蘇志》一書曾說:「虎邱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,盤松古梅,置之几案,清雅可愛,謂之盆景。」時入清代,這種園林藝術更為興盛,而且總稱為「盆景」。劉鑾在《五石瓠》中也寫道:「今人以盆盎間樹石為玩,長者屈而短之,大者削而約之,或膚寸而結果實,或咫尺而蓄蟲魚,概稱盆景,想亦始自平泉、艮嶽矣。元人謂之些子景。」
    不過「盆景」這個名稱不是始於明清時代,因為在署名蘇軾著的《格物麤談﹝卷上﹞‧培養》書中就有一則談到:「芭蕉初發分種,以油簪橫穿其根二眼,則不長大,可作盆景。」《格物麤談》是後人的偽作,並非蘇東坡所著,元人范德機在此書的跋文中就指出「此屬假託無疑」。因為范德機活動年代都在元代,《格物麤談》必定在元初以前已經流傳。加上偽作的發生必在蘇軾卒後,蘇軾去世後數年北宋便亡國了,因此《格物麤談》當是南宋作品。再者,從此書流傳看來,看到是書的人皆是元人,因此可知該書付刻於南宋中期以後,不過不至於入元,所以《格物麤談》必定是南宋作品。因此「盆景」這個名稱的出現,至少是始於南宋了。
    盆景有「山石盆景」和「樹木盆景」兩大類。「山石盆景是以石為主,綴以植物、亭台、舟、橋等擺件,在盆中表現名山大川;而樹木盆景是以樹木為主,山石、人物、鳥獸等作陪襯,表現曠野巨木或蔥鬱的森林。」﹝胡運驊著《中國盆景》﹞中國幅員遼闊,由於地域環境、自然條件和各地民風的差異,盆景藝術代代相承,而形成了不少流派。有關中國盆景各種不同的藝術流派,請參閱2002.7.21世界周刊張惠媛女士的盆景專題報導。
盆景的特色
    盆景與其他藝術品之不同。盆景是「立體的畫」,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賞它,而有步移境異的效果。這一點,藝術品之中,只有雕塑能與盆景比美。盆景還是「有生命的藝術品」,四時八節,景觀各異。藝術品之中,也只有盆景本身具有這種連綿的生命力。我們所觀賞的其他藝術品,都是「完成的作品」,藝術家從此不再修改它。可是盆景是「無止境的作品」,創作者要不斷地對盆景植物的根、幹、枝、葉進行截留、攀紮、修剪等一系列藝術加工,來保持它的藝術品質。不像其他藝術品那麼樣,一旦完成,就掛起來或擺放著,供人欣賞。就是因為盆景是「有生命的藝術品」,也是「無止境的作品」,所以再名貴的盆景,也無法收藏在保險櫃裡,以確保其安全。既然無法確保盆景的安全,盆景藝術家就要抱持無常觀,來培育盆景,了解這「有生命的藝術品」,隨時都有死去的可能。
由於盆景是這麼特別的藝術品,我希望販賣盆景的商人,不要認為他們的「盆景不是藝術品,是大量普及化的商品」,更不要抱著「顧客到底對盆景有沒有興趣,或是會不會養,我們就不管了。」的態度來賣盆景。其實若不是「藝術品」,就不能叫做「盆景」。再者,在美國的盆景公司,營業之餘,也不妨定期舉辦盆景研習會(workshop),來教顧客養盆景,藉此推廣中國固有的盆景藝術。
日本的「栽」源於中國
    「日本盆栽協會」是日本盆栽界最有權威性的社團。1967年,由該協會三位董事所合著的《The Master’s Book of Bonsai指出關日本「盆栽」的記錄首見於鎌倉時代 (1192-1333)的《法然上人繪傳》此畫軸描述平安時代(794-1191,既南宋時期)的生活,可見當時既已有「盆栽」不過此書並沒有提到日本的「盆栽」源自中國。其實,千葉大學岩佐亮二教授在日本盆栽協會所出版的《日本盆栽大觀》卷末《盆栽史考抄》裡舉出種種考據,證明「盆栽」大約就是南宋時期由中國東傳日本的。
    起初,僧侶們把「盆栽」作為供奉、裝飾神龕之用,後來也逐漸擴展到民間,風靡朝野。日人還以「盆栽」作品參加1878年﹝清‧光緒年間﹞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和1909年﹝清‧宣統年間﹞在倫敦舉行的世界博覽會,在國際上廣事宣傳「盆栽藝術」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更相繼由日本流傳到世界各國,並且採用「盆栽」二字的日語譯音 Bonsai而成為西方各國的普通名稱。因此,今日歐美人士都誤以為盆景藝術發源於日本。不過盆景藝術雖然起源於中國,卻是經由日本而傳到歐美。現在美國盆栽界的名家,就幾乎都是日本盆栽大師吉村酉二(Yuji Yoshimura)和日裔盆栽大師仲嘉雄(John Yoshio Naka)的學生。因此,盆景能成為世界性的藝術,應歸功於日本人。
「盆景」和「盆栽」有別
    在中國,盆景藝術的名稱幾經更改,最後為「盆景」一詞所取代,充分顯示盆景藝術從先民栽於盆中的植物,發展到經過藝術加工、構成風景的盆景。可是由於日本人一直用「盆栽」這個名稱,而且「盆栽」兩字的日語譯音「Bonsai」一詞已經成為國際性通用的名稱,因此目前華人園藝界對「盆景」和「盆栽」這兩個名詞的定義,尚未有共識。有人認為「盆景」應該國際化,改名「盆栽」。也有人主張將盆景中的「樹木盆景」稱為「盆栽」,只有「山石盆景」才叫「盆景」。其實「盆景」和「盆栽」有質的區別。「盆景」是將種在盆裡植物的根、幹、枝、葉,進行截留、攀紮、修剪等一系列藝術加工而創造成「景」的藝術品。栽種於盆中、未經過藝術手法加工的任何花草樹木,只能稱為「盆栽」,日人則以「鉢植」稱之,近年來華人也有用「盆植」以代之者。其實「盆植」一詞,只不過是「中文化」的日文「鉢植」。而「盆、」或「栽、植」,在中文含義上基本相同。所以「盆栽」、「盆植」和「鉢植」,都是同義詞。
    至於「盆栽」一詞,《大漢和辭典》的解釋是:「觀賞に供するため鉢に植ゑた草木。」意思是:「種植盆裡供觀賞的草木。」並不夠貼切。前述The Master’s Book of Bonsai》一書的作者,以行家的身份認為「盆栽是培養在容器裡的樹木,雖然小,但其整體卻顯示出自然環境下生長的樹木的優雅和壯觀。」所以日本人的「盆栽」,只相當於中國盆景中的樹木盆景而已。該書更指出盆栽 bonsai」和「鉢植 potted plants」不同之處,是後者以觀賞花、葉為主,前者則以整棵樹的美和它與容器的諧和為美學重點。其實鑑賞中國盆景藝術,就有「一樹、二盆、三几架」的綜合品評之說,豈止樹與容器而已。
    有位作者引用唐代錢眾仰﹝筆者注:《全唐詩》作「錢眾仲」﹞的詩「愛此凌宵幹﹝筆者注:《全唐詩》作「愛此凌霜操」﹞,移來獨占春。……幸因逢顧盼,生植及茲辰。」認為是詠盆栽詩,而且說:「從這首詩中,足證中國早在唐代已掌握挖掘樹木,移作盆栽藝術品了。」但是這位作者沒有引用錢詩的題目。不過就此詩題目《貢院樓北新栽小松》及詩文來看,其詩意是指將野松移植至貢院北方,與芝蘭種在一處,象徵著詩人與松樹芝蘭一樣高潔,並不是描述種在盆子裡的「盆栽藝術品」,所以唐代並沒有「詠盆栽詩」其實御定全唐詩九百卷》裡,根本就找不到「盆栽」一詞。因此,「盆栽」一詞始於唐朝之說,也不能成立再說,前文所提明人王鏊《姑蘇志》一書說的:「虎邱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,盤松古梅,置之几案,清雅可愛,謂之盆景。」不就是指以古梅、老松所製作的「樹木盆景」。
    其實非但「盆栽」一詞出自陶潛之說是訛傳,中文本來就沒有「盆栽」這個名詞,它是來自東瀛的「外來語」。所以比較早編成的《辭海》、《辭源》裡,都只有收入「盆景」,而沒有「盆栽」。本來有些日文用的漢字,涵義就和中文截然不同。例如我們的「汽車」,日本人管它叫「自動車」。而他們所謂的「汽車」,就是我們的「火車」。所以儘管日本人將盆景稱為「盆栽」,我們大可不必遷就他們,把從「盆栽」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「盆景」改稱為舶來的「盆栽」,來附和日文「盆栽」的涵義。就國際化的觀點來看,英文裡「盆栽」叫「Bonsai」,「盆景」又何嘗不可以叫做「Penjing」?位於華府東北區的美國國立樹木園 (U.S. National Arboretum)裡,就有國立盆栽及盆景博物館﹝National Bonsai and Penjing Museum﹞,展覽31盆嶺南派的樹木盆景,卻只有一盆題名「鶯歌」的山石盆景。
六月雪:盆景入門素材
    盆景不像盆栽,的確不是人人都會養。所以我一向不送盆景給不懂得養的朋友,免得送去的盆景要不是養死了,就是「淪落」成盆栽。不過培養盆景也不難學,只是不要好高騖遠,一開始就要養松樹盆景。
    清朝嘉慶年間五溪蘇靈著的《盆景偶錄》,將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、七賢、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。六月雪是「十八學士」之一,其萌芽力、分蘖力都強,故耐修剪,也易造型,是初學培養盆景的「入門」素材。此常綠或半常綠矮小灌木,原產中國,屬於茜草科、六月雪屬,學名Serissa japonica。因為此植物搓破皮有臭味(fetid),所以學名又稱Serissa foetida。中國植物學會廣州分會編的《廣州常見經濟植物》,載有與六月雪很相近的另一種植物名白馬骨(Serissa serissoides),又名滿天星,也是做盆景的好素材。
    六月雪葉小,對生。花小,花苞略帶粉紅色,開時呈白色。一般在六、七月開花,故名「六月雪」。不過如果生長條件適合,一年會開好多次花。常見的品種有金邊六月雪(var. aure-marginata)和重瓣六月雪(var. plenifora)。前者葉有金黃邊,白花或粉紅花,單瓣;後者葉全綠,白花重瓣,有如白色小玫瑰花,故有「Snow Rose」之稱。六月雪因其葉細小,尤其適合製作小型盆景。由於根系發達,每次翻盆換土時,可以將基部逐漸提升,使粗根顯露如龍爪。兩、三年之後,就顯得盤根錯節,蒼古奇特,頗饒自然趣味,也讓初學者有成就感,而增強養盆景的興趣和信心。因此以六月雪入手來學養盆景,可得事半功倍之效。等幾年之後,學會了栽培盆景的要領,才涉及其他樹種。
    六月雪造型採用「粗紮細剪」的方法。主要幹、枝做適當攀紮,其餘側枝則逐年進行修剪整形。用金屬絲紮縛枝幹之前,要暫停澆水一、兩天,使枝條更柔軟,便於彎曲,也不易折斷。攀紮時,不要損傷枝條及樹皮。繞在枝幹上的金屬絲,大約兩、三個月後即可拆除。如果發現枝幹長粗,金屬絲開始陷入樹皮時,就要立即鬆綁,以免日後樹皮上有「皮開肉綻」的疤痕。因為盆景是「有生命的藝術品」,修剪時﹝尤其是主要枝條﹞,千萬不能操之過急。否則一旦剪錯枝條,就後悔莫及了。因此修剪之前,最好先用一塊白布蓋住想要剪掉的枝條,仔細衡量一下,沒有此枝條﹝暫時被白布蓋住﹞,會不會影響整個盆景的藝術品質。想妥當之後,才動手修剪也不遲。六月雪造型可選用斜幹式、曲幹式、懸崖式、叢林式、連根式、提根式和附石式等,還可以很容易的製作成玲瓏精巧的「掌上盆景」。不過六月雪並不耐寒,秋末夜溫低於華氏四十度時,就要移入室內保養。冬天乾燥,室內植物最容易受紅蜘蛛(red spider mite)侵害,要經常在葉片上噴水,來防止此蟲害。一旦發現葉片枯萎,懸掛在蜘蛛網上,就要噴殺蟲劑﹝如Houseplant Insecticidal Soap﹞,來殺除紅蜘蛛
中興盆景藝術的功臣:伍宜孫博士
    盆景藝術流傳到清代末期,由於內憂外患、閉關自守,藝道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。帝制被推翻後,軍閥混戰,接著又是抗日戰爭、國共內戰,民不聊生,盆景藝術日趨式微。中國共產黨統治大陸後,由於左傾思想的影響,再加上「文化大革命運動」的浩劫,盆景藝術幾近銷聲匿跡。後來由於共產黨的政策改變,盆景藝術再次復興。1979年開始,中國盆景也陸續參加各種國際性的展覽會,頗受好評。不過在此之前,香港的盆景藝術家伍宜孫博士,既早已向國際人士介紹中國盆景藝術,讓他們對此中國國粹有所認識。
    伍宜孫博士是香港永隆銀行創辦人,原籍廣東順德,1904年生於屢代書香之家自幼獲父親及祖父教導嶺南派盆景藝術的要訣。伍宜孫先生工作之餘,以盆景自娛,並以「文農」自號。又於1967年建立「文農學圃」,邀請各方同好提供精心傑作,於園內公開展覽。後來因為香港政府擴建火車站,將園地收回,乃於2000年重設學圃於香港浸會大學園址內。
    伍先生為了推廣嶺南派「蓄枝截幹」培植盆景的技巧和法則,以及讓世人認識這種源於中國的古雅藝術,在1969年出版了精裝中英文對照、附有二百餘幅盆景照片的《文農盆景》《Man Lung Artistic Pot Plants》一萬本,免費贈送世界各地主要圖書館、大學、盆景會社、以及盆景愛好者。但旋踵既已告贈罄,而世界各地函索者仍然絡繹不絕,所以又於1974年增訂再版,以應各地盆景愛好者之需。適值伍宜孫先生在永隆銀行服務43年宣告退休,該行董事會為表示感謝伍先生創業勳勞、卓越成績,並為提倡盆景藝術及扶助教育,乃出資印製一萬本,由香港浸會學院以義賣捐助方式分發,所得捐款悉數由該學院用作「伍宜孫興學基金」。
    《文農盆景》自初版至今,已歷三十四載。伍宜孫博士亦年近期頤,心力衰竭,長期住院療養,不能再躬親剪裁其盆景作品。伍老先生深感無奈之餘,乃囑咐眾子女,將其盆景作品,以彩色編印精裝成中英文對照、附有236幅盆景照片的《伍宜孫盆景集》《Man Lung Penjing, Dr. Wu Yee Sun’s Creations》,於20021月出版,作為伍宜孫博士七十多年來,精心研究盆景藝術的總結,及嶺南派盆景藝術的記錄和見證。此盆景集以義賣捐助方式分發,所得捐款﹝除郵寄費用之外﹞悉數撥付香港「苗圃行動」,作為該慈善機構專為中國國內兒童基礎教育助學計劃之用。
    除了出版盆景專集,以饗中外讀者之外,伍宜孫博士更於1985年開始,將盆景作品分贈、陳列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、加拿大滿地可國家植物公園(Montreal Botanical Garden)、美國國立樹木園 (U.S. National Arboretum)、溫哥華中山公園、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植物公園、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特區禮賓府等地,供大眾觀賞。1986626日伍宜孫博士在香港永隆銀行親自主持典禮,將他的24盆和呂樹英先生的7盆盆景贈送給美國。這31盆盆景依照美國農業部的規定,在華府郊外的農業部植物檢疫站,經過兩年多的檢疫,確定沒有任何昆蟲或病菌﹝毒﹞蟄伏之後,於1988930日在華府的國立樹木園隆重揭幕,供遊客觀賞。伍宜孫博士更捐款,協助美國農業部建築國立盆栽及盆景博物館的中國館(Chinese Pavilion)。國立樹木園裡,古色古香的「文農學圃」(The Yee-sun Wu Chinese Garden Pavilion)1996年落成,展覽這31盆嶺南派的樹木盆景。2001年,該館也獲得旅居馬里蘭州,已故盆景藝術家陳國韶先生贈送的十盆樹木盆景。
    伍老先生的子女們更遵照乃父善繼善承之吩咐,設立「文農盆景網站」(www.manlungpenjing.org),將伍宜孫博士的盆景作品及其他藝術家的盆景佳作上網,以供世人欣賞、品評。也藉此吸引年青新進,繼往開來、合力弘揚中國盆景藝術。該網站自設立以來,各地瀏覽人數甚多。更有外國盆景團體來函,邀請派人前往主講盆景藝術,伍老先生遂計劃自費邀請國內名家前往。原訂今年五月初,邀請廣東嶺南盆景名家劉仲明先生,及佛山資深盆景導師麥丹添先生,前往義大利示範講解,豈料因「非典型肺炎」疫症發生,臨時改延明年成行。以後該網站若遇有邀請時,將會以這個更主動又直接的方式進行,以期收到更大的弘揚國粹功效。近來,伍老先生又請資深盆景導師講解盆景藝術,攝製成錄影帶及VCD,配上多國語言,供外國愛好盆景人仕索閱。
    由於研究嶺南派盆景有成,且弘揚中國盆景藝術不遺餘力,伍宜孫先生先後榮獲加拿大紐賓士域大學(University of the New Brunswick)及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、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榮譽植物學博士等榮譽學位。1997年,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也以所發現的第3570號行星命名為「伍宜孫星」。
後記:
    清朝名士龔自珍﹝號定庵﹞在他的《病梅館記》裡說,梅花盆景﹝筆者注:該文未用「盆景」一詞﹞是被匠人折磨成的病梅。他買了三百盆梅花盆景,認為「皆病者,無一完者」,痛哭了三天之後,發誓要醫治這些病梅。於是「縱之、順之,毀其盆,悉埋於地,解其棕縛」,讓那些梅樹回到自然環境裡生長,「以五年為期,必復之、全之。」還名其齋為「病梅館」,「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,窮予生之光陰,以療梅也哉。」
    梁實秋曾經有過一盆他父親養了二三十年的文竹盆景,在他憑几寫作時,為他增加了不少情趣。那盆文竹後來因為抗戰期間,冬天書齋無火,僵凍而死,但是他一直都很欣賞盆景。不過他讀了龔定庵的《病梅館記》之後,對於盆景欣賞之餘,也「真想效龔氏之所為,去其盆盎,移之於大地,解其纏縛,任其自然生長。」﹝梁實秋《雅舍散文‧盆景》﹞
今人側身塵囂,營營終日,憂心勞形。工作之餘培養盆景,不獨怡情養性,還可以藉此勞動身體,增進健康,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為?至於製作樹木盆景是否在虐待植物、戕害其生機?見仁見智,請讀者自己下結論吧!



圖一:伍宜孫博士和他的作品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


圖二:美國國立樹木園裡,古色古香的「文農學圃」。


圖三:榆樹盆景:「虛懷若谷氣如虹」。﹝伍宜孫博士作品及題詞;美國國立樹木
園珍藏﹞


圖四:黑松盆景:「矯若游龍」。﹝伍宜孫博士作品及題詞;美國國立樹木園珍藏﹞


圖五:懸崖式寶荊盆景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﹞﹝寶荊通稱「九重葛」,日
名﹞


圖六:榆樹盆景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


圖七:附榆樹盆景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


圖八:榆林盆景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


圖九:山石盆景。﹝取自《伍宜孫盆景集》


圖十:六月雪「掌上盆景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