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

木虱食客Ba̍k-sat tsia̍h kheh


農業世界雜誌 381期(20155月),頁74-76

《這是啥物?》

木虱食客Ba̍k-sat tsia̍h kheh/何所之


台灣閩南語有句俚諺「木虱食客ba̍k-sat tsia̍h kheh」(1914年台灣總督府編《台灣俚諺集覽》,頁513。吳瀛濤著《台灣諺語》,台北市:台灣英文出版社,民國81年十版,頁41。),意思是說「木虱這種蟲只咬客人」,引伸為「主人不請客,反而被客人請。」此「木虱」到底是啥物

昆虫學的「木蝨」

半翅目木蝨科(Psyllidae)的昆蟲,英文psyllidjumping plant louse體形如小蟬,能跳躍,俗稱木蝨。生活史為卵、若蟲、成蟲,屬於漸進變態昆蟲。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莖葉,多為害木本植物,重要的有為害梨樹的梨木蝨和為害桑樹的桑木蝨(圖一)等。成蟲、若蟲常見群聚營生,會分泌蜜露招來蟻群取食。有些種類以蟲癭形態營生,據木蝨專家楊曼妙教授的研究(1999〈台灣造癭木蝨概述〉)目前在台灣的木蝨蟲癭,共有76種類型(圖二a.b.楊教授還指出木蝨會唱情歌,求偶時,木蝨會進行雌雄間的對唱後,才進行交尾。


圖一:桑木蝨。(林義祥先生提供)


圖二a大葉楠葉面上的木蝨蟲癭。林義祥先生提供)


 圖二b 蟲癭內經常可發現寄生蜂的蛹林義祥先生提供)

木蝨科昆蟲,早期昆虫學並非稱「木蝨」,日本昆蟲學研究先驅松村松年,1897的著作中就以跳蟲」之名稱之。筆者將松村氏有關psyllid的著作,從1897年開始,調查至1905年。從這些著作中,可見松村氏所選用psyllid的漢字,演變過程如下:

跳蟲1897葉蝨(1899葉蚤(1899木蝨(1905

至今,中日昆蟲學界都稱Psyllidae昆蟲「木蝨」。

中日古籍中的「木蝨」

明李時珍編《本草綱目》,在40「狗蠅」條就附錄「壁蝨」,而謂:「時珍曰:即臭蟲也。狀如酸棗仁,咂人血食,與蚤皆為床榻之害。」清趙學敏撰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卷10:「壁蝨,俗呼臭蟲,以其氣腥穢鼻故名。」指出「壁蝨」又稱「臭蟲」。

《五雜組》(俗本訛作《五雜俎》),是明人謝肇淛所撰筆記,有天部2卷、地部2卷、人部4卷、物部4卷、事部4卷。大多記錄作者本人的讀書心得,亦有國事、史事之考證。是書卷9,物部一曰:「壁虱,閩中謂之木虱,多杉木中所生,治者以麥槁燒灰水淋之。」(筆者注:「虱」是「蝨」的異體字。)清陳元龍編《格致鏡原》是廣記一般博物之類書(相當於今日的百科全書),其卷97昆蟲類二「蝨」條引《五雜組》卷9原文曰「壁虱,閩中謂之木虱,多杉木中所生,治者以麥槁燒灰水淋之。」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卷10亦引《五雜俎》曰:「壁,閩中謂之木蝨。」壁蝨就是臭蟲,所以閩中人稱臭蟲為

日人中村惕斎(1666年)編《訓蒙図彙》卷15:「木蝨もくしつ」條:「壁蝨、臭虱、臭蟲、扁虱、蟞虱並同。」(圖三)以「壁蝨、臭虱、臭蟲」之類注釋「木蝨」。大坂醫生寺島良安1712年編纂的類書《和漢三才圖會》,卷52蟲部「壁蝨」條引《本草綱目》曰:「此即臭蟲也。」又引《五雜組》云:「壁蝨又謂木蝨,多生木中,入夜則緣床入幙噆人,遍體成瘡,燔殺之,甚臭。」(圖四)此「壁蝨」顯然是臭蟲無疑。


圖三:《訓蒙図彙》木虱」。(取自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)


 圖四:《和漢三才圖會》之「壁蝨」。取自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)


結語

昆蟲學的木蝨psyllid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莖葉,為害木本植物的昆蟲,所以昆蟲學的「木蝨」,不是木虱食客」的「木虱」。此「食客」的「木虱」,卻是《五雜組》中所言「入夜則緣床入幙噆人,遍體成瘡」的「壁蝨」,亦即《本草綱目》所謂「咂人血食,與蚤皆為床榻之害」的臭蟲,亦稱床蝨,英文bedbug(圖五)。所以閩南人稱臭蟲(床蝨)木虱」,那麼下次請客人上餐館,就要搶先付賬,才不會變成客」的「木虱」。

牧茂市郎和林學周1915年在《臺灣農事報》發表〈昆蟲の臺灣名に関する調査〉,頁551055)「とこじらみ床蝨」的福建語(亦即台灣閩南語),用「目虱」。「目睭ba̍k-tsiu」怎麼會長「虱」?此「目」字,實有「音同義異」之病。


圖五:臭蟲。(林義祥先生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