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世界雜誌 第341期(2012年1月)頁104-107。
這是啥物蟲Tse sī siánn-mih thâng? /何所之
前言
小時候住在屏東枋寮鄉的水底寮,每天褪赤跤(thǹg-tsiah-kha光著腳)走路上學。我喜歡沿途在路邊的小水溝裡玩水,赤手空拳抓溝裡大大、小小的「紅目猴鯽仔」魚。以前台灣的農家難得給孩子買玩具,不過放學回家,我們自有玩樂的方法。除了用竹子、林投葉、木頭及其他素材,做風箏、竹蜻蜓、小動物、陀螺等玩具之外,我們一年到頭還有各種動物為伴,尤其是昆蟲,幾乎是天天和牠們為伍,讓我過了快樂的童年。
要玩蟲子就要會捉蟲,那年頭鄉下沒人會做捕蟲網,我們也沒錢托人去台北買,可是我們都有各種不同的捕蟲「絕技」。芒果樹枝上的蟬,可以用末端沾有樹皮上黏汁的細竹竿,在樹下抬頭仰望循聲找蟬,然後對準蟬身「點」下去,把牠黏住。捉蝴蝶沒有捉蟬那麼容易,就趁著蝴蝶停在花上,悠哉悠哉地搧動著雙翅吸取花蜜時,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捉住蝴蝶的前翅。蜻蜓飛行輕快,我們就拿條一尺多的細線,一端綁在一根一尺不到的細竹竿末端,線的另一端綁隻小蜻蜓或小蝗蟲當「釣餌」,來「釣大蜻蜓」。晚上大人在聽「講古」,囝仔人就趁機出去捕螢火蟲。放學後我們常拿汽水瓶裝滿水,帶著玻璃罐,在草地上和菜園附近,到處找土塚去灌台灣大蟋蟀,來做「香酥炸杜扒仔」。至於「咬烏龍仔」﹝鬥蟋蟀﹞,更是我們的重要「課後活動」。
台灣各種昆蟲的河洛話名稱,知道的人越來越少。有些人即使知道怎麼說,但是會寫出正確漢字的人也不多了。這樣下去,恐怕再過一、兩代,就連「火金姑」是什麼,都沒有人「知影」了!有鑑於此,筆者想藉此欄和讀者討論昆蟲名稱河洛話的讀法和寫法,介紹河洛話中和昆蟲有關的俗語、歇後語、詩詞、謎語和童謠。
「臺灣話」名稱之爭議
臺灣閩南語俗稱:「鶴佬話、福佬話、河佬話、河洛話或學佬話」。一生奉獻台語文研究的「老先覺」吳守禮教授,生前一直認為台灣人講的閩南語,應該稱為「臺灣話」才對,因為「由閩南過臺灣之時雖然起初與閩南方言維持等質性,但在這四百年來一再、再三的受過外來政權的統治,難免吸取外來語,再加上自身的孳乳代謝,在環境中產生新詞等,確實和中土的閩南方言之間呈現分裂現象。」
不過客家人認為基於族群平等,「臺灣話」一詞,亦指在臺灣流通的各種語言,包括臺灣原住民族語、臺灣客家語以及戰後外省人帶入的國語。「臺灣閩南語」就是臺語、臺灣話和閩南語稱呼爭議下的另一用詞。其實連上述的五種俗稱那個才是正字,各家見解多有歧異,尚未有定論。因為閩南人的確來自古代中原的河洛地區,所以本欄採用俗稱「河洛話」一詞。
文讀音及白話音
漢語方言有著文白異讀的現象,河洛話的語音也是如此。例如「知人知面不知心」的「知」,讀文讀音「ti」,「你知我知」的「知」,讀白話音「tsai」。文讀音(文言音)是閱讀漢語古文經典時的讀音,所以用在讀文章、詩詞、典故、成語、專有名詞、術語、及標題等。還有可以構成一個詞句,如「力量、問安、前途、聲明、及格、作業」等也用文讀音。文讀音是「有音必有字」。
白話音(口語音、俗音)是日常生活語言的發音,一般來說是一種通俗的語音,字詞比較通俗、平白、直接,大部分的俚諺語都用白話音。又由於白話音是生活上的語音,所以隨著時間、環境、文化等的改變,也一直在變化中,不像文讀音那麼穩定不變。此外可能因為400年前的閩南白話方言本來就沒有完整的文字記載,加上白話音的歷史悠久,使用的時間長過文讀音,其中又夾雜了難以考證的上古音,以至於今日,有些河洛話的白話音,還一直無法用很恰當的漢字來書寫,所以就有人認為河洛話是「有聲無字」。
在生活詞彙使用上,常見文、白攙雜的情形。例如「人」的文讀音是「Jin5」,白話音是「lang5」(所附阿拉伯數字,表示河洛話的音聲調,詳見下一節〈音標系統簡介〉。)但是〈勸世歌〉裏「鳥為食忙人為財」中的「人」,在台灣唸歌界,早就讀為白話音的「lang5」。這些年來,也常聽到有些媒體、演藝歌唱人員、甚至於機關團體的主管,把「路遙知馬力,事久見人心」中的「人」,讀做「lang5」。此句的「馬」也要讀文讀音「Ma2」,不是白話音「be2」。
音標系統簡介
河洛話的拼音系統,主要的有在台灣通行一百多年的教會羅馬音標(教羅)和民國87年1月9日 教育部公佈的台灣閩南語音標(台羅)。此外還有林繼雄由教會羅馬音標改良演進出來,在1987年正式公佈推行的「台語現代文書法」,以及吳守禮《綜合臺灣閩南語基本字典初稿》的國語注音符號系統和黃獻麟《臺灣諺語》用英文字母加上希臘文ψ的「實用台語拼音」,徐褔全《褔全台諺語典》則採用國際音標。
河洛話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再細分陰陽為陰平、陰上、陰去、陰入、陽平、陽上、陽去、陽入等八音。只是歷史已久,上聲陰陽已合而為一。不過河洛話仍然是當今漢語系統中,七音全備,古音最完整的中原古語。本欄採用教育部於95年10月14日公告的「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(簡稱臺羅)標音系統的數字版,用阿拉伯數字1-8,來表示河洛話的八音聲調,並列舉如下:
東-tong1(通常不注)陰平 黨-tong2陰上
凍-tong3陰去 督-tok4陰入(字尾K、T、P、H)
堂-tong5陽平 黨-tong2陽上
洞-tong7陽去 毒-tok8陽入(字尾K、T、P、H)
標音的第一個字母大寫,表示文讀音(文言音),小寫為口語音(白話音)。例如:送Song3行Hing5,送sang3報po3紙tsua2。 一般在字母右上角加上標n,代表鼻化元音,如:兄 hian,山 suan。不過為了打字方便,本欄採用台灣語文學會所訂「台灣語文音標」,將表示鼻化元音的上標n,改為不上標nn,如:兄 hiann,山 suann。
除了上面所用的八音聲調例字之外,下面這一組聲調例字,比較有趣,也容易記:
衫sann短te2褲Khoo3闊khuah4
人lang5矮e2鼻phinn7直Tit8
昆蟲名稱河洛話的正字問題
學術上的昆蟲名稱,一向參照古籍,但是其俗稱,則因地區而異。如「蟋蟀」一名,最先見於《詩經》的〈唐風‧蟋蟀〉和〈豳風‧七月〉二篇。《爾雅‧釋蟲》則曰:「蟋蟀,蛬。」晉郭璞《爾雅‧注》:「今促織也,亦名青蛚。」西漢揚雄(一作楊雄)《方言》曰:「蜻蛚,楚謂之蟋蟀,或謂之蛬,南楚之間謂之蚟孫。」所以據清陳夢雷編《古今圖書集成.博物彙編.禽蟲典》,「蟋蟀」異名就有十七個之多!
本欄的河洛話字詞和昆蟲名稱,原則上採用國語推行委員會《臺灣閩南語按呢寫》和教育部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所推薦的建議字詞。如有筆者不同意的字詞,則參考《爾雅》、《埤雅》、《爾雅翼》、《蟲薈》等古籍,清朝時代台灣各縣縣志鄉土史料,早期的日文台語文獻(如1914年的《臺灣俚諺集覽》和1932年的《臺日大辭典》等)以及民間文學(如1935年宋文和編輯嘉義捷發書店印行的歌仔冊《戶蠅蚊仔大戰歌》),再從現代昆蟲學的觀點討論之後,就筆者拙見提供該蟲河洛話的寫法和讀法,以供讀者參考。
不過台灣雖小,有些詞句還是有地區性的差異,昆蟲名稱也不例外。唯筆者寄居異邦,無法回國到各地作田野調查。本欄昆蟲河洛話名稱的寫法和讀法,只好以南部(尤其是筆者的故鄉)通行的為主,再藉此拋磚引玉,敬請各地讀者撥冗來函提供貴地所用該蟲名稱的寫法和讀法,以便隨時在本欄補遺。
賜教處:akeyhung20715@gmail.com
圖片說明
圖一:宋人所繪郭璞《爾雅音圖》中的蟋蟀
圖二:《戶蠅蚊仔大戰歌》上冊封面(取自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網站)
圖三:《戶蠅蚊仔大戰歌》上冊第一頁(取自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網站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